如今,村变电站如期开工,轰隆隆地机器转了起来,白白的棉花飞扬着村民们的感激,一寸寸白纱绽放着产业妇女们美丽的笑脸,飞驰的水泥线上滚动着辛勤与汗水换来的财源,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为了该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仅去年一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是前40年总投资的两倍。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谋划了新一轮经济腾飞的蓝图,开始了“三次创业”,一批又一批农民改变了角色,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门,东留善固村的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全面提速阶段。
“他不要东留善固的半根草,反倒贴了那么多,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村民们的眼里,她就是这样一位亲民爱民、永葆革命本色的共产党人
听说要采访她老人,玉兰中学的几名教师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老人办教育的事儿。东留善固村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有2300多名村民,直到2000年还没有一所完整的中学。村里的孩子们,有的到十几里外的邻村或镇里上中学,有的则由于多种原因停学或辍学,过早地承担了家务农活儿。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穷’辈辈穷啊!”她老人下决心要在村里建起一所属于东留善固自己的村办中学。
缺少资金,她老人带头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了300元;老师没有备课本,学生缺少作业本,他还将自己出版专著剩下的纸订成作业本、笔记本,送给了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吕廷祥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在每个本子的扉页上写下“祝你成才――她赠”几个大字。九个闪闪大字熠熠生辉,那分明是老人火红的爱心。
一次,她老人和老师们在座谈中不经意地了解到,镇上已经欠发了教师7个月的工资。7个月啊,眼看着教师精神不振,学生寥寥无几,玉兰学校被迫“夭折”,老人二话没说,立即来到村里和吕廷祥等村干部一起商议决定由村集体贷款2.8万元支付了教师的工资,稳定了教师的情绪。
她老人慷慨解囊办教育的事传到县领导那里,县里当即协调了资金和师资问题。村投资250万元盖起了2000多平方米教学楼,学校已发展成为15个教学班,600多名在校学生,30多名教员的普通中学。
2004年,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离湘,副市长郭俊苓和广大教师、学生一道过了一个快乐的教师节。在发言中,她老人满怀深情地提出力争把玉兰学校办成“临西第一,邢台一流,全省知名”的目标。如今新的玉兰学校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提出了“3+1”教育教学新方针,也就是说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再加一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就取得初中、职业两个证书,为农村培养了诸多实用人才。
她老人的执着与爱心也深深感动着教师、学生和乡亲们。他们也都把老人当作亲人,送他炒好的花生;学生们用“张爷爷”送给他们的作业本画上了一幅东留善固的村景送给老人;一心想要“跳槽”的年轻教师在这里安下了心;体弱多病长年在家“休养”的老教师被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重新登上了讲台;乡亲们有的从自家果树上摘下一捧红枣也忘不了给他送去,让老人尝尝鲜儿…
她老人人在东留善固,心也融入了东留善固,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他把家里的大圆桌送给村里的食堂,还把装修房子剩下的木板拉到村办企业,就连省高速公路更新下来的万年青,他也让村里用大车拉来美化街道。他把村里的老年人看作功臣,关爱有嘉。每次来村他都会去看望年迈的老人,他组织村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晒被评孝比赛;让村老年协会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5元零用钱;给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生日蛋糕;2002年“九・九”重阳节,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