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致富路 有为众乡亲
――##村“双强”党员###典型材料
我是来##镇##村的###。今天,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能参加全区的“三级联创”活动经验交流会,并作典型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就将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创业经历向在场的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下汇报和交流。
我是土生土长的清河镇胜利村人,二十二岁那年跟本村的青年候亚江结为夫妻。当时,婆家有十来口人,住的是要倒塌的土房,靠仅有的十几亩土地生活,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俗话说,穷则思变。我想,自己这么年轻,只要夫妻俩勤劳肯干,不愁日子过不起来。前思后想百般估算,我看准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市场,决定办一个小酒厂,做烧酒。我爱人曾经在别人的酒厂里打过工,懂得酿酒,所以在技术方面不成问题,成问题的就是严重缺乏启动资金。我横下一条心,找亲戚求朋友借。经过几番周折,一九九一年底,在一阵阵鞭炮的炸响声中,我的小烧酒厂在胜利村正式开业了。刚开始时,小酒厂的日产量仅有百余斤,一个生产周期下来,虽然盈利不太高,但还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不断借钱、贷款扩大酒厂规模,同时,为了打开销路,我千辛万苦找专人设计了商标,买了灌装机,并在工商局进行了商标注册。在烧酒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我带着自己的烧酒样品三次北上去霍林河、四次南下去辽宁寻找市场,有时甚至要赊销,等代销完了再返款。在创业初期,我经常风餐露宿,吃了不少的苦,但无论多难,我心里都有一个必胜的信念,这信念支撑着我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随着酒厂规模的不断扩大,酒厂的经营一年年好起来。从一九九三年起,我的酒厂每年可安排30多名劳动力就业,转化玉米130多万斤、玉米秸秆200多万斤。由于我严把质量关,各项指标均符合质检部门的鉴定标准,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群众们戏称我厂的酒为“侯爵”酒。每年仅烧酒一项,我就能收入30多万元,上缴税金5万余元。
在创业的同时,我也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研读党的富民政策,关心时政,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一九九五年,我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利用酒糟进行育肥牛养殖,仅一年就获利1万多元。由于育肥牛获利较快,我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商机,同时也带动了群众养牛的积极性。王国友、丛日光两家人口多,家庭困难,我就帮助他们发展育肥牛养殖业,很快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还盖起了大瓦房。就这样,全村的育肥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我又到沈阳联系客户,把村里的牛直接销往沈阳,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就接近百万元。
2000年,区委提出了大力发展奶牛业的号召后,我及时抓住这个良好契机,投资20万元买了20头奶牛,联合亲属刘宏波办起了奶站,并带动村民王福生、陈国新、丛日东、贾树新等户养起了奶牛。当年,我家年产鲜奶40余吨,获利10万余元;全村奶牛业人均纯收入达500元。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了。我越来越关注市场信息,不断寻找新的商机来扩展自己的事业。两年前,我了解到通辽地区地下水逐年下降的情况,原有的自吸井出水量逐年降低,打深水井成了一个赚钱的好项目。因此,我投资十万余元建起了一座水泥井管厂,并在外地请来了技术员,安排了10多人就业,年产水泥管2万余节,当年便获利14万元。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销路自然成了问题,我于是萌发了自己成立打井队的念头。经过周密安排,我购进了打井设备、聘请了技术人员,开始走村入户到周边村屯打深水井,每年打井200多眼,年收入达10万余元,同时也解决了10几个人的就业问题,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我常想,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是真正富。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几年来,在我的带动下,每年都有10几户村民通过养牛走上致富路。例如,村民贾树新在我的帮助下,养牛48头,已经彻底脱贫走上富裕道路;通过给我打工摆脱贫困的高银,正积极筹建自己的新瓦房。遇到学校开运动会、党员外出考察、村里拥军优属等活动,我都会慷慨资助;有的村民种地没钱买种子、化肥,或者患病受灾,我都会热心相助。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花费不下5万多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