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价格问题
几乎所有的购物网站的商品都标有“市场价”,市场价到底是什么?对于图书类商品,市场价就是封底上标的定价。每一本书都标有市场价、此网站的优惠价以及各级别的会员价,详实、清楚。与之相比,现实中的书店对于优惠的说明反而没这么清楚了。书店中偶尔的打折通常是在结算的时候给顾客一个“意外的惊喜”。对于非图书类商品,购物网站标出的“市场价”往往不是很有说服力。如果留意商品详细信息页中其他用户的评论,就会发现,经常会有用户抱怨,一些所谓的市场价远高于商场中的销售价,购物网站上的“市场价”只是个“先涨价再打折”的把戏。当然,这样的评论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内被网站的管理人员删除。
购物网站的“虚假市场价”真能打动用户吗?对“虚假市场价”失去信任的用户自然不会再关注它了,只会在乎实际的销售价,也就是此网站所谓的优惠价。对“虚假市场价”内幕并不知情的用户会相信它吗?在现实中,顾客要想在不同商场中对比一个商品的售价是比较麻烦的,至少也要上楼下楼,出门进门...要货比三家,自然更是辛苦。但是,在互联网上想了解一件商品的价格就简单的多了。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关键字搜索,用不了5分钟就能掌握此商品的真实售价。即使是要货比三家也是信手拈来。“打折骗局”在互联网上更容易被戳穿。“虚假市场价”不会想商家想象的那么奏效。当然,如果“市场价”不是虚假的,显然它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在线购物网站能对所标出的市场价做进一步的说明,说明“市场价”的由来,比如,某某专卖店的市场指导价,那么显然会提高“市场价”的可信度,标注“市场价”也才能真正能体现此网站的优惠幅度。
问题五.结算过程混乱、复杂
不能象现实中那样面对面的交流使得结算变的不那么方便,在线购物网站没有通过设计尽可能的简化结算过程,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尽可能的细化结算过程,以减少无效订单数量。用户的利益被忽视了。当用户点击“购买”按钮后,网页会转到“购物车”页面,页面的最上面一行通常会说明整个购物流程分为的若干步,当前是在哪一步。这种的购物流程少则4、5步,多则7、8步。光是这些步骤就足以吓跑一个心怀畏惧的用户了。对于老用户,通常会显示已经跳过的步骤。
老用户会产生这样的质疑:“那几步怎么跳过去了?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点击?”如果真的要简化老用户的操作,应当只显示用户所需要完成的操作,并为有可能出现的修改提供链接。购物网站所设计的“购物流程”本身就是个不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技术模型,在预先设定好的格子里玩儿跳棋,用户不会着迷,只会昏迷。
在付款方式中,“货到付款”通常是与其他的方式,比如,邮局汇款、银行电汇、信用卡等,混淆在一起的。而用户测试的结果是,多数用户是明确的将“货到付款”与其他方式区分看待的。这并不难理解,实际上这也与我事先的猜测相符,各种非“货到付款”的方式都是先付款后发货,这是与“货到付款”本质的区别。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多数第一次在网上购物的用户都选择了“货到付款”。在用户眼里,支付方式分为两类:先付款和后付款。而不是现在购物网站所表现的那样“付款方式有若干种,请您选择其中一种。如果您没找到‘货到付款’那一项,那可太好了,我们可以先收钱再发货了。”
在现实的购买行为中,顾客将大多数精力花在选择商品上;而在网上购物,用户在结算中心耽误了更多的时间,用户对于填写这些手续并不感兴趣。
对于互联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习惯,这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根本不使用,那就不是习惯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更习惯于坐着,而不是站着?我们在第一次会坐的时候就积累下了这样的经验“坐着比站着舒服”。如果在网上购物也能比去商场购物更舒服,也会有更多的人养成网上购物的习惯。
给购物网站设计者:网上购物行为直接关系到用户自己的钱包,所以,用户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谨慎,也会对购物网站的交互设计更加挑剔。
经过寒假的实践学习,我学会了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的很多知识,知道了网上购物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地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