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大全

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fanwen

  为迅速启动我市高教园区建设,1月30日市经济开发区、农业示范区、高教园区建设暨招商引资动员大会结束后,1月31日市政府即组织由人事、劳动、教育、财政、国土、规划、宿迁学院以及宿城区、宿豫县分管领导参加的考察组,由副市长薛甫伦带队,对日照市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进行了为期半天的考察学习。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参观,我们对日照市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目标,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感受颇深。

  一、日照市基本情况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9年6月升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五莲县、莒县,设置岚山办事处、日照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76万,2003年GDP亿元,财政收入亿元。日照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处于环太平洋经济圈和环黄(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的沿海主轴线与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处。

  二、日照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

  日照大学科技园位于日照市区东北部,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是日照市为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而设立的专门园区,成立于2001年7月。目前,已与近30所大学建立了密切联系,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日照校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大学已经进园,设计在校生规模8万名,2003―2004学年在校生2万人。日照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与日照的整体环境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是分不开的。

  一是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人居、研发和创业。日照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大气质量、近海水质、城市饮用水均保持在国家一级(类)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既是避暑、度假、疗养、发展旅游和海上运动的胜地,又是人居、研发、创业的理想之地。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落户日照,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主要因素。可以说,这是日照与高校合作的主要“兴奋点”。

  二是区位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捷。日照位于我国沿海主轴线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日照又处于我国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结合部,便于接受京津沪宁等中心城市的辐射。日照―侯马―西安复线铁路、日照―东明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与100多个国家通航的日照港港、岚山港,奠定了日照在全国海陆交通、铁路交通、高速公路交通中的枢纽地位,拉近了与高校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距离。同时,日照北与青岛机场、南与连云港机场相距分别为160、120公里。这些,都为大学及科研机构来日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必要的交通支撑。

  三是城市依托较好,开发空间广阔。日照海滨陆域开阔,城市规划区近30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多万,进入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信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电力网络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城市道路、供水、供暖、供气等条件大大改善,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载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托。大学科技园一带地势平缓,地质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地价相对较低,是布设大学及研发基地的理想选地。

  四是启动建设较早,政策优惠到位。早在2001年11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就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意见》,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土地政策上,兴办高等教育以划拨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高科技公司以出让方式供地;在收费政策上,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建设规费在市权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在财政政策上,根据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三、日照大学科技园建设基本运作模式

  日照大学科技园建设采取以下运作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日照市委、市政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该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摆到突出位置,确立了“态度积极、步子稳妥、工作扎实、务求实效”的方针,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参加的大学科技园工委、管委,一位市委副秘书长专职担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对外联络处、规划建设处、后勤管理处等机构,工作人员多达100余人(其中12人为财政拨款,其余自收自支),具体负责科技园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同时还作出了“只要大学进园,一切手续我办”的服务承诺。

  二是自主办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政府创造环境、引进高校办学。引进的高校自主确定办学规模、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收费政策。

  三是后勤社会化。按照“学校搞教学、社会办后勤”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学生生活区由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建设,不用学校出资,不用政府拿钱,运用市场机制,完全实现社会化。在建设过程中,把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帮助农民转轨就业增收结合起来,组织被占用耕地的村民利用征地补偿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围绕高校后勤发展服务业,有效解决了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实现了大学、群众、政府的“多赢”。

  四是产业化。日照市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同时,依托科技园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最突出的成果是教授花园建设。教授花园位于科技园东滨海部分,一、二期占地余亩,建成别墅套,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和山东省内高校的教授前来购房,房价由建设初期的每平方1800元涨到每平方5000多元。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起到引进智慧、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两年来,日照市在引进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加了日照的人气、商气和文气,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宿迁高教园区的对策建议

  招引高校、兴办高教园区,借助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技力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升城市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它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宿迁市情,根据省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实践,特别是借鉴日照市兴办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以引高校、兴办高等教育为核心,通过引进大学来我市办教育、搞科研;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来我市投资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校办产业兴办高科技公司;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将宿迁高教园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建立办事机构。依托宿迁学院董事会和建设指挥部,成立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教园区建设协调小组,宿迁学院、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市教育、国土、规划和宿豫县、宿城区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中共宿迁市委高教园区工作委员会、宿迁市人民政府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建设、管理高教园区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落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审批和高教园区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社区服务等事宜。工作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高教园区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提出区域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进入高教园区单位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在高教园区内兴办高等教育的,以划拔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的,以出让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将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酌情给予优惠。具体用地面积,根据项目的内容、规模和国家供地标准,以及投资者的开发能力和实际需要,由市、校(院、所)双方协商确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招标由市有关部门根据规定予以组织和协调,建设、管理等具体事宜以建设单位为主确定。对有关行政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对有关事业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按一定比例予以照顾;对有经营性收入的,市政府将根据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四是明确招引方向。按照“立足市情、主攻省属、突出两北、放眼全国”的工作思路,明确招引方向,立足市情,即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重点招引林业、农业、水利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主攻省属,即利用省委、省政府扶持宿迁发展的机遇,重点招引省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突出两北(西北、东北),即主动接受区域资源梯度转移,突出招引西北和东北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放眼全国,即按照“靠大、靠外、靠强”的思路,努力实现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

  五是实现部门联动。对各有关县区、部门下达高教园区招引任务。同时,各县区、部门引进项目落户高教园区的,视同工业项目对待;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落户高教园区,并为其配套建设的,被引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在引进单位注册、纳税。当前,有关部门要研究确定具体优惠政策;规划部门要抓紧做好高教园区近、远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有关部门要迅速启动高教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排污等“七通一平”建设。建设资金投入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三资”开发为主体。政府投入的重点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以后随着示范区的发展壮大,要逐步收回,最后国有资产要全部退出。

  二是自主办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政府创造环境、引进高校办学。引进的高校自主确定办学规模、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收费政策。

  三是后勤社会化。按照“学校搞教学、社会办后勤”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学生生活区由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建设,不用学校出资,不用政府拿钱,运用市场机制,完全实现社会化。在建设过程中,把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帮助农民转轨就业增收结合起来,组织被占用耕地的村民利用征地补偿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围绕高校后勤发展服务业,有效解决了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实现了大学、群众、政府的“多赢”。

  四是产业化。日照市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同时,依托科技园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最突出的成果是教授花园建设。教授花园位于科技园东滨海部分,一、二期占地余亩,建成别墅套,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和山东省内高校的教授前来购房,房价由建设初期的每平方1800元涨到每平方5000多元。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起到引进智慧、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两年来,日照市在引进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加了日照的人气、商气和文气,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宿迁高教园区的对策建议

  招引高校、兴办高教园区,借助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技力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升城市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它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宿迁市情,根据省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实践,特别是借鉴日照市兴办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以引高校、兴办高等教育为核心,通过引进大学来我市办教育、搞科研;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来我市投资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校办产业兴办高科技公司;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将宿迁高教园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建立办事机构。依托宿迁学院董事会和建设指挥部,成立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教园区建设协调小组,宿迁学院、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市教育、国土、规划和宿豫县、宿城区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中共宿迁市委高教园区工作委员会、宿迁市人民政府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建设、管理高教园区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落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审批和高教园区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社区服务等事宜。工作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高教园区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提出区域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进入高教园区单位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在高教园区内兴办高等教育的,以划拔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的,以出让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将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酌情给予优惠。具体用地面积,根据项目的内容、规模和国家供地标准,以及投资者的开发能力和实际需要,由市、校(院、所)双方协商确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招标由市有关部门根据规定予以组织和协调,建设、管理等具体事宜以建设单位为主确定。对有关行政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对有关事业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按一定比例予以照顾;对有经营性收入的,市政府将根据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四是明确招引方向。按照“立足市情、主攻省属、突出两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