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部门和管理人员HSE承诺兑现情况;
b)部门HSE职责和管理人员HSE“一岗一责制”的履行情况;
c)对专业系统履行HSE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情况;
d)对直(托)管理单位年度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
e)对未能履行HSE职责,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者的处理情况;
f)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4.2.3人力资源
4.2.2.1能力要求
a)根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确定各岗位管理人员应有的资格。
b)管理人员应达到:
――具有HSE意识;
――熟知相应专业的HSE法规、标准、制度和要求;
――清楚本岗位HSE职责和任务;
――在推行HSE工作中起表率作用。
4.2.2.2培训要求
a)部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应参加企业(或单位)组织的HSE培训。
b)组织对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时,应有HSE培训考核的内容。
4.2.4物力资源
职能部门(如计划、财务、设备、基建、供应、技术等部门)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HSE管理体系的推行提供物力资源。
a)提供符合HSE标准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
b)提供生产所需的HSE设备设施。
c)提供隐患整改所需资金。
d)提供抢险救灾等应急所需的设备设施。
e)提供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职工HSE防护用品。
4.2.5文件控制
a)依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部门HSE管理相关文件的记录、审批、发放、更改和归档管理措施。
b)建立文件修订制度。在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后,及时修订相关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
4.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部门应在所管辖专业和直(托)管单位中,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4.3.1风险评价
有关部门要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
a)明确项目、过程和作业管理人员是风险评价工作的负责人。
b)对现有装置和设施在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下、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下和生产的全过程中,明确界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项目、工程和作业等。
c)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合适方式进行风险评价。
d)监督检查风险评价的进行情况。
e)检查风险削减措施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f)总结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g)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风险评价及风险削减措施档案。
4.3.2隐患治理
a)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的风险评价及削减措施档案。
b)部门应按隐患治理“四落实”的原则,对企业的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
c)组织对专业系统和直(托)管单位隐患的治理。
d)对已立项或已实施的隐患治理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监督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4.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部门应认真选择承包商和供应商,加强对他们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