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各种战争之后,有军事学家进行人员伤亡或战斗力折损统计,总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往往造成最大人员伤亡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倒是在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之下,由于人员大意或者失误操作等“非受挫性”折损,造成了比战斗折损多得多的损失。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虚假安全”现象。
越是临近年终岁尾,越是看似“安全稳定”的局面维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后,越是人员思维活跃、情绪不稳的时段,这时人们的精神都容易出现不可遏制的、放松的状态,越是容易出现“虚假安全”的现象,说不定不安全因素就在这时候钻了安全管理的漏洞,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可以说,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综合性管理工作,之所以说它是综合性的工作,因为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管理工作去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施工作业避开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达到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工作涉及人、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与人的技能层次以及设备设计、制造、维护、运行多个专业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消除“虚假安全”现象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哪次喝酒之后,开着车子都不知道怎么回到家的,醒酒之后想想都后怕,后来再也不敢这样了。是啊,我们的工作是不是也应该有点这样的“后怕”精神呢?如果每次操作或检修之后,闲下来时都想想,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还有哪些不安全因素是没有注意到的,我想时间一长,形成习惯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可以逐步避免的。无论你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做到“波澜不惊”、“有条不紊”,是避免“虚假安全”的首要因素。
其次,避免“虚假安全”现象应该做到对“机”的精细化管理。诚然火电行业在其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技术已算是较为成熟了,六、七十年代常有耳闻的恶性事件在如今已经是极其少见,但并不意味着技术成熟就能带来绝对安全的局面,技术成熟只能避免设计层次的先天缺陷,而后天的设备安全管理还需要精细化管理,去对不常有人想到的设备死角进行“小品质”管理,才能使“机”处于长期稳定的安全局面。
最后,应注意在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之下进行自我保护,比如说部门在冬季出台的防冻措施、夏季防止高温中暑的措施、密闭空间作业防护措施管理办法等等都是为了进行这种自我保护。除了将这样的较为常规的防护措施落到实处,还应该在日常的设备巡视时多留点心,注意异常声响、注意头上脚下,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联系处理。
越是觉得没什么大事,越是觉得安全工作已经做得不错,安全隐患越可能近在咫尺、近在耳边、近在眼前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始终要抱着一种审慎的科学态度,从打造本质安全的基本要素出发,从细处规范作业行为,才能实现从“虚假安全”到“本质安全”的转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