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和县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大力实施“5521”工业发展计划,着力推进各项工作向工业聚焦,各方力量向工业集中,各种要素向工业汇集,实现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县规模和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到90家和11家,分别新增14家和4家;实现增加值8.9亿元、利税总额2.01亿元,分别增长40.2%和78.8%;工业占GDP比重26.4%,提高4.3个百分点。
一、坚持招商兴工,大力开展工业招商
和县是东向发展县和皖江开发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县充分发挥并放大这一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推进“三个转变”,完善“五项机制”,加大落实力度,成立了9个招商团、6个招商分局和30个招商小分队,常年开展驻外招商。同时,按照“三引三不引”的原则,围绕化工、建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成立了化工、造船、泵阀等六个专题招商小组,成功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2007年,全县引进工业项目124个,协引资金73.5亿元,到位资金24.3亿元;引进外资项目10个,到位资金4583万美元,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二位。
二、坚持项目兴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立县”,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紧抓不放,强力推进。建立了“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对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指挥部、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强力推进。建立项目协调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行重点项目全程服务代理机制,2000万以上工业项目一律由行政服务中心代办各项手续。成立项目跟踪落实督察组,对重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督查,定期通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对2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县负责人联系和县直部门帮办制度,推进了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2007年,全县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6个,完成投资20.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53.6%。卡森户外家具、利华陶瓷、江标钢构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盘景水泥、星诺化工、楚江造船等一批亿元项目开工建设。
三、坚持资源兴工,大力推进资源型、节约型工业发展
坚持以资源对接资本,推进矿产、长江岸线、农产品等优势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水泥建材业。总投资4.5亿元的乌江水泥一期工程日产1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即将实施。总投资18亿元的4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的盘景水泥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一期工程两条线于今年9月和12月正式投产,二期工程明年启动建设。2-3年后,全县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
加快发展采掘业。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雍镇磁铁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2个主矿井投入使用,下半年启动年产160万吨氧化球团项目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实现产值9.5亿元、税收1.8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岸线资源开发。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成立了岸线资源管理领导组,编制了《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设置了投资规模、税收贡献等七个方面项目条件,促进了岸线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目前,由省港航建设集团投资36亿元的郑蒲港暨物流基地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列为“十一五”重点港口建设规划,一期工程投入6亿元,年内启动港口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船舶制造基地项目,已有楚江、中洋、中润3家亿元以上造船企业落地建设,总投资9.7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8亿元,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4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27.1亿元、税收1.2亿元。青岛欧美等3家造船项目近期落户建设。
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大力扶持华安、金城、象牙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围绕蔬菜、肉鸭、生猪等产业化发展,引进了上海鑫博、衡源,南京绿源缘、金东海,巢湖嘉谊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规划建设了占地3万亩的农业产业园,深圳柒号食品蔬菜深加工、苏州南环桥集团生猪养殖及肉加工项目即将启动建设。香泉湖禽业工业园一期投入1.5亿元,正在建设。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20家,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分别占全县26.3%和28.9%。香泉湖禽业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省产业链条最长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与此同时,该县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新上工业项目环评前置审批制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推进节约型工业发展。2007年,全县关闭矿山企业8家、关停“五小”(小造船、小港口、小选沙、小选矿、小铸造)项目16个、停产整顿污染企业4家,38个外来工业项目因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被拒之门外。
四、坚持技改兴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坚持“三个一批”,加大企业改制、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植力度,增强了工业发展活力。
一是企业改制盘活一批。完成了576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改制后,通过资本嫁接、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一批老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宏晶集团金刚石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华星化工成为全省最大的农药生产基地,进入全国农药生产企业10强。2003年,两企业在全市率先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华星公司挂牌上市,2007年产值突破10亿元,是改制前的8.6倍。阀门、水泵两企业改制后,产生了裂变效益。2006年,丹麦AVK阀门公司变“租”为“投”,投资2亿元在乌江工业园建立了亚洲地区最大的阀门制造基地,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经投产,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三联泵业实施“退城进郊”战略,2007年投资1.85亿元在开发区建设新厂,一期工程3.8万平方米主体厂房于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二期3万平方米厂房于明年底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税收2500万元。2007年,AVK阀门公司实现进出口1000万美元,是改制前的6.8倍;三联泵业实现税收1112万元,是改制前的7.2倍。两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泵阀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泵阀企业发展到15家,实现增加值1.2亿元,占全县的13.5%,泵阀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二是科技创新壮大一批。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每年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实行引进人才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全县80%以上规模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研发机构,建立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库,华星化工建立了全市首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施品牌战略,2007年全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7个、省名牌产品8个。推进企业技术进步,2007年全县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0个,完成投资10.2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7.1亿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年实现工业品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103%,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第一位。
三是政策扶植培育一批。大力实施企业提升工程,制定出台了工业发展20条,把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在税收、土地、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促进了企业上台阶、上规模。扩充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4000万元,2007年,县财政为36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6554.7万元。加强政企、银企对接与合作,制定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调动了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2006年以来,共举办银企对接会6次,落实企业和项目贷款14.8亿元。同时,鼓励并引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对接与合作,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其装备上水平、效益上台阶、管理上层次、产品上档次。
五、坚持创业兴工,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和县民间资本雄厚,有着很好的创业条件和基础。该县始终把全民创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和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着力引导农民走出田头,跑市场、搞流通、当经纪人,鼓励干部走出机关,办企业、创事业、当老板,推动个私业主走出小作坊,办大企业、干大事业、当大老板,催生了一批民营骨干企业。2007年,全县新增民营企业154家。具体工作中,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企业改制相结合,推进民营资本与国有(集体)相融合;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采取引进外来的、壮大现有的、扶持新办的、鼓励民营的等办法,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字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产业化民营企业;三是与“凤还巢”工程相结合,通过降低门槛,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四是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每年投入5亿元,着力实施小城镇建设“五个一”工程,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六、坚持园区兴工,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该县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三集”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体制先行、建设先行,变平均发力为五指合拢,形成拳头,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区两园两基地”,县里主抓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和长江岸线开发三大载体建设,各镇主抓工业集中区建设,降低了开发成本,节约了土地资源,推进了组团发展,增强了产业聚集效应。截止2007年,“一区两园两基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8亿元,建成面积12.1平方公里,落地项目122个,完成投资26.5亿元。开发区“654321”工程稳步推进,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落地项目45个。省精细化工基地建成面积2.2平方公里,11条生产线投入生产。船舶工业制造基地8家造船企业全面开工建设。沈巷、乌江工业园区建成面积4.1平方公里,入园项目67个。历阳、善厚等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历阳食品加工、西埠麻油、香泉禽鸭、白桥食品、姥桥蔬菜加工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发展迅速。2007年底,7个工业集中区累计建成面积3.1平方公里,入园项目62个,建成投产43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镇域经济发展。2007年,全县10个镇财政总收入均超千万元,其中历阳、沈巷、乌江等5个镇超5000万元。
七、坚持服务兴工,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连续7年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活动,2007年获得了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称号。建立项目服务机制,实行“交办事项通知书”制度,对招商项目的相关手续,由县监察局、招商局、督查局共同下达交办事项通知书,限期办结。实行园区内企业“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和“只服务、不收费”,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对项目收费实行“买单”。建立县负责人和县直部门联系重大项目工作推进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组织外来投资企业和个私经营者,对经济管理、执纪执法和服务部门进行公开评议。严格服务责任追究制,出台了《关于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责任追究办法》,保障了企业和项目顺利建设。
四、坚持技改兴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坚持“三个一批”,加大企业改制、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植力度,增强了工业发展活力。
一是企业改制盘活一批。完成了576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改制后,通过资本嫁接、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一批老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宏晶集团金刚石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华星化工成为全省最大的农药生产基地,进入全国农药生产企业10强。2003年,两企业在全市率先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华星公司挂牌上市,2007年产值突破10亿元,是改制前的8.6倍。阀门、水泵两企业改制后,产生了裂变效益。2006年,丹麦AVK阀门公司变“租”为“投”,投资2亿元在乌江工业园建立了亚洲地区最大的阀门制造基地,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经投产,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三联泵业实施“退城进郊”战略,2007年投资1.85亿元在开发区建设新厂,一期工程3.8万平方米主体厂房于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二期3万平方米厂房于明年底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税收2500万元。2007年,AVK阀门公司实现进出口1000万美元,是改制前的6.8倍;三联泵业实现税收1112万元,是改制前的7.2倍。两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泵阀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泵阀企业发展到15家,实现增加值1.2亿元,占全县的13.5%,泵阀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二是科技创新壮大一批。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每年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实行引进人才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全县80%以上规模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研发机构,建立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库,华星化工建立了全市首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施品牌战略,2007年全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7个、省名牌产品8个。推进企业技术进步,2007年全县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0个,完成投资10.2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7.1亿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年实现工业品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103%,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第一位。
三是政策扶植培育一批。大力实施企业提升工程,制定出台了工业发展20条,把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在税收、土地、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促进了企业上台阶、上规模。扩充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4000万元,2007年,县财政为36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6554.7万元。加强政企、银企对接与合作,制定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调动了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2006年以来,共举办银企对接会6次,落实企业和项目贷款14.8亿元。同时,鼓励并引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对接与合作,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其装备上水平、效益上台阶、管理上层次、产品上档次。
五、坚持创业兴工,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和县民间资本雄厚,有着很好的创业条件和基础。该县始终把全民创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和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着力引导农民走出田头,跑市场、搞流通、当经纪人,鼓励干部走出机关,办企业、创事业、当老板,推动个私业主走出小作坊,办大企业、干大事业、当大老板,催生了一批民营骨干企业。2007年,全县新增民营企业154家。具体工作中,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企业改制相结合,推进民营资本与国有(集体)相融合;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采取引进外来的、壮大现有的、扶持新办的、鼓励民营的等办法,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字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产业化民营企业;三是与“凤还巢”工程相结合,通过降低门槛,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四是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每年投入5亿元,着力实施小城镇建设“五个一”工程,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六、坚持园区兴工,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该县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三集”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体制先行、建设先行,变平均发力为五指合拢,形成拳头,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区两园两基地”,县里主抓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和长江岸线开发三大载体建设,各镇主抓工业集中区建设,降低了开发成本,节约了土地资源,推进了组团发展,增强了产业聚集效应。截止2007年,“一区两园两基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8亿元,建成面积12.1平方公里,落地项目122个,完成投资26.5亿元。开发区“654321”工程稳步推进,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落地项目45个。省精细化工基地建成面积2.2平方公里,11条生产线投入生产。船舶工业制造基地8家造船企业全面开工建设。沈巷、乌江工业园区建成面积4.1平方公里,入园项目67个。历阳、善厚等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历阳食品加工、西埠麻油、香泉禽鸭、白桥食品、姥桥蔬菜加工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发展迅速。2007年底,7个工业集中区累计建成面积3.1平方公里,入园项目62个,建成投产43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镇域经济发展。2007年,全县10个镇财政总收入均超千万元,其中历阳、沈巷、乌江等5个镇超5000万元。
七、坚持服务兴工,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连续7年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活动,2007年获得了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称号。建立项目服务机制,实行“交办事项通知书”制度,对招商项目的相关手续,由县监察局、招商局、督查局共同下达交办事项通知书,限期办结。实行园区内企业“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和“只服务、不收费”,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对项目收费实行“买单”。建立县负责人和县直部门联系重大项目工作推进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组织外来投资企业和个私经营者,对经济管理、执纪执法和服务部门进行公开评议。严格服务责任追究制,出台了《关于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责任追究办法》,保障了企业和项目顺利建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