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大全

对XX县**乡设置党小组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fanwen

  **乡辖10个村、83个村民小组,人口10199人,党员251人。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从今年1月1日起,取消社干部。如何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强化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乡党委创造性地提出“社干部下,党小组上”的党员管理新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此做法已在金溪片区全面推广。

  做法

  1、因地制宜设置党小组。**乡83名社干部被取消后,乡党委按照《党章》规定,在10个农村支部中结合到各村党员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了36个党小组。两个村民小组设立1个党小组。党小组长由小组成员民主选举产生,配备1名组长,1至2名副组长。党小组长绝大多数是原来担任过村主要干部的退职党员,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或是群众威信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强的党员。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保持在5人左右,最多的有13人,最少的有3人。

  2、灵活多样安排内容。党小组在服务内容上已替代了社干部的职能,职责被界定为组织、宣传、传递、引导、管理五个方面,工作侧重于服务与管理。主要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学习政策、理论,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向村支部或乡党委反映情况;引导党员在群众中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做好各村民小组范围内的安全稳定工作和社务事务管理工作;发现、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监督村干部严格遵守国法政纪和财经制度,为乡、村经济建设、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党小组社务管理实行定期公示,“阳光”作业,随时接受村民监督,让村民知情。在内容上即涵盖了原社干部的职责,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两者兼顾,一举两得。

  3、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乡坚持以“总分结合”原则贯穿活动的始终,保障了党小组工作正常有序运行。乡党委对各党小组实行统一领导和指导,党委成员经常深入到各小组,实地接触,了解和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状况,运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帮助党小组解决热难点问题。各农村支部具体抓各自责任内的党小组建设,结合具体情况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适时加以调节和引导。各党小组在支部的统一带动下独立安排和开展工作,处理社务事务,管好用好村民小组集体经费。每名党员坚持经常性和突发性工作结合,深入到农户家中调查研究,直接面对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对群众提出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答疑,做好关系协调,争议调处和农民维权等工作,及时将搜集到的情况反馈给乡党委政府和支部。通过齐抓共管,党委、支部、党小组、党员个体四个层面的工作拧成了一股合力。

  4、考评并举注重激励。乡党委和各村支部加大对党小组的监督管理,将党小组的工作绩效同考核奖励相结合,坚持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多种方式配套。各村党小组的组建和开展活动情况均纳入年终对农村支部的考评考核范畴。每年,乡党委评选5个先进党小组,10名优秀党小组长,10名优秀党员。对每个先进党小组奖现金200元,对优秀党小组长奖现金100元,优秀党员个人奖现金50元。连续3年以上被评为优秀党小组长的,乡党委一次性奖励现金500元。连续3年以上被评为优秀党小组长,可作为村三职干部的后备人选;对工作成绩特别显著的优秀党小组长和表现特别突出的党员,具备干部任职条件的,乡党委积极向县委推荐作为乡镇领导后备干部人选。

  成效

  1、无职党员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个别党员责任心事业感不强,甚至对支部有抵触情绪,偏离了党员的行为准则。成立党小组后,党员的“双带”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得到体现,他们把能为家乡人办事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荣耀。一方面他们在致富示范上给群众带了好头,另一方面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十里村8社党员龚举茂带头种生姜,搞玉米制种,养殖生猪,去年一年纯收入2万元。柏桠村3社党员徐全元自家养了8头耕牛,一年收入足足2万元。姚俊奇推选为柏桠村4社党小组组长后,经常蹲在田间地头,亲手示范教大家制种。今年该社玉米制种走到了全乡最前面。双柏村是**乡最偏远的村,多年都未通公路,成立党小组后,在党小组集体的倡议下,通过“一事一议”人平集资200元新建社道路。小组成员余安全、余新生主动为外出打工的村民垫支4千元。小组长余仕江在修路的过程中,亲自抬电线杆子,结果把左手扎断负了伤。

  2、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长期以来,除“三会一课”外,各支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较少,群众受益面窄量少。成立党小组后,在党小组的带动下,各社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村民也因此得到了大量实惠。罗紫村5社去年12月成立党小组后,在小组长谢明德的带领下,5社多年垮塌的河堰得到了彻底根治,还进行了有偿转包,获利2千多元。在集体收益分配上难以形成一致意见,部分社员坚持要求平均分配掉。谢明德又耐心地劝说大家:“我们今年收入口袋的有2千元,不能马上分了当‘败家子’,我们何不用它来搞社里的建设,明天搛更多的钱呢!”几句话一说,说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很快,小组的意见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资金投入1公里社道路的建设上,而今群众出入更方便了。罗紫村4社在党小组长唐加惠的撮合下,联系了外地打工青年祝高友返乡创业,投资20多万元在嘉陵江边建起了碎石厂,把嘉陵江边荒废多年的河滩地激活了。社上也因此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还解决了社里8名剩余劳动力。

  3、突出问题得到及时化解。长期以来,农村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群众反响较大。成立党小组后,党情民意得到及时传递,农村社会矛盾得以缓和,问题得到处理,邻里变得和谐了。2005年12月,罗紫村张永志和杨秀兰两家发生纠纷,党小组长祝龙贵立即赶过去,问情况、讲法规、明事理,妥善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两家多年积怨,使两家人和好如初。罗紫村4社汤光华,原先是村里出了名的“天棒”,人人见了直想躲。成立党小组后,小组成员轮番做工作,使这位年青人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缺点。现在他在党小组的帮助下建了一个养猪场、一个酒厂,还饲养了数千只鸭子,一年下来收入近5万元。

  4、村支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成立党小组后,党情民意反映渠道被疏通,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发挥,群众也转而拥护支持村支部,支部有了凝聚力,有了向心力。党小组就如一块磁石,吸住了党员群众的心。静阳村4社成立党小组后,党员唐兴国以前从不关心村支部的事,自从成立党小组,被支部吸收为小组成员后,他经常跑前跑后,忙过没完。“邻居的事,也是我自己的事!自己人咋说两家话。”成立党小组后,象唐兴国这样的党员还真不少。原罗紫村老支书谢明德说:“党小组长不是干部,又不拿什么工资,但做起工作来挺要命。”“以前别人见干部就躲,现在不一样了,见了我这糟老头,大家都喜欢,都想和我说心里话。倒也是,几句玩笑话一说群众的思想就通了,事情也好办多了。”通过党员的不懈努力,许多非党村民也被吸收来了。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罗紫村就吸收了16名非党村民参加支部的各种活动。

  启示

  1、成立党小组,让党员参与社务事务管理,填补了“撤组减干”后留下的空白。随着农村体制系列调整,社干部在农业生产中的指挥职能被削弱,丧失了指挥权,取消社干部已成了形势发展的必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务管理和农事的组织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党小组,让党小组履行社干部职能,接替社干部这根“接力棒”;让无职党员履行社干部职责,充分调动无职党员个体的参与热情,保证了社务事务有人理,有人管,做到管理不中断。通过农民党员的“现身说法”,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支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税费改革、计划生育、低保和农村安全等农村政策,动员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净化思想空气,在很在程度上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2、成立党小组,党员的活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互促互帮、一举双赢,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和谐。部分农民党员思想观念陈旧,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感到茫然而不解。成立党小组,把党员的先进性转变成了党员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无疑为农村党员补上了这一课。通过党员积极参与支部各类活动为民排忧解困,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从中接受了党组织的思想教育,转变了观念,素质得到提高,“双带”能力增强,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党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党员自身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接受社会层面的检验,让党员员自觉自愿地在支部的领导下为群众服好务,也让群众真真切切看到了党员的先进性之所在,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党的亲情、党的温暖,转而积极支持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工作,党群干群关系变得水乳相融,和谐共生。

  3、成立党小组,乡镇党委、村支部的导向和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党的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农村党支部长期以来重视党员的理论学习,在抓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具有片面性,使基层组织在党员的管理上显得松懈。设立党小组,从无职党员中选出懂政策、有规矩、守纪律、勤干事的人员,选出公道正派、群众拥护的党员进入党小组,乡镇党委和村支部再加以正确引导和适时监督,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管理和过程跟踪督查,实行效绩目标考核,让党小组参与支部自身建设中来,让党员紧扣党建这个重点做工作,使分散的党员朝着正确的方向汇集,全力以赴开展活动,扩大了党支部的影响力,较好地发挥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