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尝试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当然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一,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首先校内要开设好阅读指导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的品质。其实,有些课外阅读内容本身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景阳冈》,安排学生尝试阅读《水浒传》……。第二,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周一次的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有话可言,而未读或少读的则有口难开;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益性循环,又促使客体对相关文章或书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三是通过交流,能澄清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四是通过交流,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能得到张扬。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交流的机会,从量到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地把握课外阅读的状况,以便指导和调控。第三,课外阅读要讲究因材指导。,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读有所获。总之,课外阅读,既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又要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学习活动。
(四)考试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