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县乡、条块关系。凡属县级可以完成的行政事务,必须实行以县为主、乡镇协助体制。凡已规定由县级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不能转给乡镇政府。上级有关部门需要乡镇协助完成的工作,要赋予乡镇办事权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严格控制上级部门向乡镇派驻机构。上级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要服从服务于乡镇工作大局,其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县乡结合、以乡镇为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在乡镇一级开展的各种考核评比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验收活动,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投入。
建立政情民意互动制度。拓宽政情民意互动渠道,搭建形式多样的沟通平台,宣传政策,公布政情,沟通情况,畅通民意,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逐步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坚持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化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综合设置乡镇党政机构,一般应控制在3-4个以内。严格控制领导职数,乡镇领导职数一般控制在5-9名,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提倡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一人兼。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
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推行政事分开,实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大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原乡镇事业站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乡镇政府承担,原乡镇事业站所受委托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原则上上划县直有关主管部门,也可保留在乡镇公益性事业单位。综合设置精干高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经营性服务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国家规定加快建立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乡镇不再保留和设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建立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由省重新核定控制数,实行总量控制。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把乡镇机构进人关,在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只减不增。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竞争(竞聘)上岗和“凡进必考”制度。关心爱护乡镇干部,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农村税费改革中省里实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安置政策,继续适用于此次改革试点。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全省乡村规模原则上可定为:平原地区乡镇5万人以上,行政村0.4万人以上;丘陵地区乡镇3万人以上,行政村0.3万人以上;山区乡镇1.5万人以上,行政村0.15万人以上。平原、丘陵、山区县城人口分别为10万、8万和5万人以上,中心镇人口分别达到7万、5万和2万人以上。乡村区划调整要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现有规模超过上述标准的不必划小。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压缩编制,精简人员,为乡镇机构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三)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强化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投入。不准减少本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应承担的经费投入;不准挪用学校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贴;不准乱收费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县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并纳入财政预算。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实行县级集中管理。县级财政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从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中小学教职工的编制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具体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全面建立教职工聘用和考核制度,切实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对教师编制缺额严重的县(市、区),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县级教育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面向社会,统一招聘(选聘)。
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改善管理,强化服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为教育教学服务,使督导制度更加科学全面,并将督导工作重点逐步转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做好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城镇教师、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