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续”企业,是一个伴随国有大型企业重组上市而出现的新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内涵。“存续”是指集团公司中未上市部分资产或非核心业务。在某些情况下,“存续”企业被当作劣质资产。那么,“存续”企业的出路何在?
何谓“存续”企业
为什么会出现“存续”企业?这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紧密相连的。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之前的改革,主要特点是政府向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市场调节范围;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阶段。其明显特征是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结构、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大规模重组和随后的改制上市。
到2000年年底,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资产重组后,在国际市场成功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核心业务从集团公司分离,组建中油股份公司。
2000年3月,中油股份在境外成功上市,筹集资金33。2亿美元。6月中国联合通信公司股票分别在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筹资56。5亿美元。10月中石化集团在海外上市,筹资34。6亿美元。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随着大量国企上市以及一些非优质资产的剥离,“存续”企业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
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内部战略重组,改制上市的中油股份吸收了原集团60%的优良资产,其人员仅为集团公司总职工的30%;而“存续”部分企业只有原集团公司40%的资产,而且其中的40%之多又是非经营性的资产,在册职工106万人,约占集团总人数的70%。和中石油的情况类似,中石化、中海油和其它上市大型国有企业也进行了主辅分离和人员分流。
如果在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同时,“存续”企业改革能够取得成功,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经济竞争力将会得到质的飞跃。相反,如果“存续”企业改革严重滞后或改革失败,不仅将会前功尽弃,也使已脱困的企业可能复困。
不过,在“存续”企业的改革方面,人们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如何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存续企业是劣质资产,改革也没有出路。
从总体上而言,股份公司几乎拿去了母公司所有的优质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存续企业的资产低劣,效率低下,冗员过多。表面来看,一个烂摊子,无论如何改革,都无法摆脱亏损的命运。
但是如果将存续企业的资产分类,将有竞争活力的部分资产进行整合,无论是否选择上市,按照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规范运作,同时也规范和股份公司的关联交易,这部分的经营性资产完全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成为一个成长性的现代企业。在该部分资产整合后的同时,逐步把企业的社会职能如历史形成的医院、学校转移给地方政府管理。
中海油和中石油在存续企业改革方面已经走出了颇有成效的道路。2002年,中海油把其存续部分企业进行第二次分离重组后,新成立的海洋工程公司和中海油田服务公司在国内A股和香港H股成功上市。其中,中海油服是由中海油旗下原有的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海上钻井、船舶支持和运输服务、油田技术服务的7家专业技术公司整合重组而成的。
重组后的“七合一”公司成为拥有总资产近6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海上油田服务市场占有领导地位的海上油田服务提供商。公司从重组到上市仅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在香港市场获得了18.6倍和在国际市场15倍的超额认购。上市第一天,公司股价相对于发行价增长了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