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战略部署及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围绕“三个基本”和“五个目标”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0.5%,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9亿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656万元,年均增长18.l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9万元,年均增长33.08%。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发展支撑条件逐步趋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纵二横”主干公路网建成,改扩建了**至丹寨、**至都匀小围寨、**至榕江、**至荔波、水龙至荔波尧棒、大河至独山基长、杨勇关至普安等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85%的村通简易公路。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石龙过江水库,重点治理了比寨、板奇等病险水库,建成了一批蓄水池,解决了农村7.5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县城防洪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主干道、河滨南路、龙嘴角大桥、橡胶坝大桥等工程。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迈出重要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2005年48.8∶18.5∶32.7。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畜牧大县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引进和建成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成为拉动服务业务发展的增长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基”教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共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7.7%。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年下降到10‰。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了1099户/4600人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06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3.52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3.47万人下降到7.17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比2000年增加600元。促进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累计解决城乡就业2500人(次),农村劳务输出12576人(次),城镇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三、农村贫困状况
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经1998年省、州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全县面上基本越过了低水平温饱平线目标,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整体素质较差,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到2005年底,全县还有两个极贫乡、186个贫困村;40个村未通公路,7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177个村未通程控电话,232个村未建有综合服务室,13.53万人18.7万头(匹)存在饮水困难。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7.19万人,需长期救助的近0.8万人,需异地移民搬迁的0.77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和重点林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才馈乏,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章
第一节“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工作主要成效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加快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和依靠全县农业战线职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五”农业各项经济目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标签: